液氮研磨是一种利用液氮(-196°C)的极低温度使生物组织瞬间脆化,再通过机械力将其粉碎成精细粉末的物理方法。它在分子生物学、蛋白质组学、代谢组学等研究中至关重要,能有效防止样本降解并提高分子提取效率。以下是详细操作步骤与关键注意事项:
快速、高效地粉碎新鲜或冷冻的生物组织(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)。
最大限度保持组织内核酸、蛋白质、代谢物等目标分子的完整性和活性。
抑制内源性酶活(如RNases、DNases、蛋白酶),减少降解。
为后续的核酸/蛋白质提取、代谢物分析等提供均质化的起始材料。
液氮的极低温使组织中的水分瞬间结晶,导致组织物理结构变得极其脆弱(“低温脆化”)。此时施加机械研磨力,脆化的组织很容易被粉碎成细小的颗?;蚍勰?。整个过程在低温下快速进行,显著降低了热敏性分子降解的风险。
核心设备:
研钵与研杵: 最好使用厚重、专为低温设计的玛瑙研钵或不锈钢研钵(耐低温冲击)。研杵应匹配研钵大小。
液氮罐/杜瓦瓶: 用于储存和倾倒液氮,需有良好保温性能。
保温盒/泡沫盒: 用于盛放研钵并临时存放液氮,提供操作平台,减少液氮快速挥发。
样品与耗材:
待研磨组织样本: 新鲜组织或保存在-80°C的组织(取出后立即处理)。
液氮: 足量。
预冷的样品管/离心管: 用于收集研磨好的粉末(推荐1.5mL或2mL离心管,提前置于冰上或-80°C预冷)。
预冷的药勺/刮刀: 用于转移粉末。
镊子/剪刀: 用于处理组织块。
防护装备(至关重要?。?/span>
低温防护手套: 专用液氮操作手套或厚实的皮/棉手套(切勿使用普通乳胶/丁腈手套,无法防冻伤)。
实验服/防护服: ?;ど硖?。
护目镜/面罩: 防止液氮飞溅入眼。
防冻鞋/封闭鞋子: ?;そ挪?。
长裤。
其他:
记号笔(标记样品管)。
冰盒/干冰。
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。
准备工作:
佩戴防护装备: 务必戴好低温手套、护目镜/面罩、穿好实验服和长裤、防冻鞋。
环境准备: 确保操作区域通风良好(避免液氮气体积聚导致缺氧),清洁干燥,无杂物。
预冷设备: 将研钵和研杵放入保温盒中。缓慢、少量地倒入液氮,直至研钵底部被覆盖。让研钵和研杵在液氮中浸泡预冷数分钟(至少3-5分钟)。研杵可用镊子夹住浸入液氮。注意: 倾倒液氮时动作要慢,防止剧烈飞溅。
组织准备: 将新鲜组织切成尽可能小的块(< 0.5 cm3),或从-80°C冰箱取出冷冻组织块(避免解冻)。若组织块太大,可先置于液氮中速冻几秒使其硬化,再用预冷的研钵或锤子敲碎成小块。
预冷研磨:
用预冷的镊子小心夹取一小块组织(不要一次研磨太多组织,避免研钵温度快速上升)。
将组织块迅速投入预冷好的研钵中。组织块接触液氮会剧烈沸腾(属于正常现象)。
初步破碎:
迅速用预冷的研杵垂直、轻柔但有力地敲击组织块。此时组织因低温脆化,很容易碎裂成较小的颗粒。注意: 避免剧烈敲击导致组织粉末飞溅出研钵或液氮剧烈喷溅。
持续研磨:
关键操作: 当研钵内的液氮几乎挥发完(沸腾停止或很少),组织颗粒开始有变软或粘连趋势时,立即、少量地沿研钵壁缓缓加入新的液氮(避免直接倒在粉末上引起飞溅)。再次淹没组织颗粒。
待液氮平稳(沸腾减弱)后,用研杵用力、快速、画圈研磨(像碾药一样)。利用研杵与研钵壁的挤压和摩擦力将颗粒磨细。
重复“液氮挥发 -> 少量添加液氮 -> 用力研磨”的循环过程,直至组织被研磨成细腻、均匀、干燥的粉末状(通常需要添加液氮3-6次,具体次数取决于组织量和韧性)。
收集样品:
当最后一次加入的液氮几乎完全挥发(粉末呈干燥蓬松状,无可见液体或冰晶),但粉末仍处于极低温状态时(这是防止复温降解的关键?。杆儆?span style="FONT-WEIGHT: 600">预冷的药勺或刮刀将粉末刮起。
立即将粉末转移至预冷的样品管/离心管中。
迅速盖紧管盖,并立即置于液氮、干冰或-80°C冰箱中保存,或立即进行下一步提取操作。
清理:
让残留液氮在通风处自然挥发完全。
用纯水或适当的溶剂清洗研钵和研杵,彻底干燥后存放。
妥善处理废弃物。
安全第一(重中之重?。?/span>
严防冻伤: 液氮温度极低,皮肤直接接触会造成严重冻伤(类似烫伤)。务必全程佩戴合格的低温防护手套、护目镜/面罩,穿好防护服、长裤和防冻鞋。 避免皮肤任何部位暴露。
防止窒息: 液氮气化会迅速膨胀(体积膨胀约700倍),大量挥发可能置换空气导致局部缺氧。必须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! 切勿在密闭小空间使用大量液氮。
防爆沸/飞溅: 向研钵添加液氮时,务必缓慢、少量、沿壁加入。热的物体或水进入液氮会引发剧烈沸腾和飞溅,极其危险。确保所有接触液氮的器具(研钵、研杵、镊子、药勺、样品)完全干燥无水!
防容器胀裂: 绝对禁止将液氮密封在任何容器中(如拧紧盖子的离心管)。气化产生的巨大压力会导致容器爆炸。
轻拿轻放: 处理盛有液氮的容器要小心,避免剧烈震动或倾倒。
操作效率与样品质量:
组织量适中: 一次研磨的组织量不宜过多(通常< 100mg - 1g,视研钵大小定),否则难以磨匀且研钵升温快。
保持低温: 研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液氮量,在组织粉末未复温软化前及时补充液氮。一旦粉末变湿、结块或变粘,表明温度已升高,分子降解风险剧增。
快速转移: 粉末收集动作要极其迅速,在粉末仍处于超低温干燥状态时完成转移和冷冻保存。
预冷一切: 研钵、研杵、镊子、药勺、样品管都必须充分预冷,减少热量引入。
组织特性: 脂肪含量高或纤维特别坚韧的组织更难研磨,可能需要更多次液氮添加和更大力道。
设备选择:
研钵和研杵应足够厚重以承受低温冲击和研磨力,玛瑙最佳(惰性、耐磨),不锈钢次之。避免使用薄壁玻璃研钵(易碎)。
提取高质量总RNA、mRNA(尤其防止RNase降解)。
提取基因组DNA、质粒DNA。
提取总蛋白、磷酸化蛋白等,用于Western Blot、质谱分析。
提取代谢物,用于代谢组学分析。
制备均质化的组织样品用于酶活性测定、小分子分析等。
总结: 液氮研磨是破坏坚硬生物组织、获取高质量生物分子的强大工具,但其核心在于安全操作和全程维持低温。熟练掌握“少量组织、充分预冷、及时补氮、快速研磨、低温转移”的要领,并严格遵守安全防护规范,是成功进行液氮研磨实验的关键。对于通量要求高的实验室,也可考虑使用自动化的冷冻研磨仪(球磨仪),但手动液氮研磨在灵活性、成本和控制精细度上仍有其独特优势。